香港研究型硕士有哪些政策?

谢孕濮谢孕濮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 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哪个更难申请? 因为授课型硕士是跟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最接近的,所以一般要求也高些;但是某些学校某些专业,如果学生本科背景和均分特别出色,是有机会拿到奖学金和免交学费的offer的(比如港大的经济学)。不过这种名额极少。 至于研究型的offer,因为不需要交那么多学费,并且有奖学金,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读这个。但研究型的offer难度和申请条件比授课型硕士要稍微低一些。 所以就申请而言,肯定是研究型硕士会比授课型硕士更容易申到好的学校和专业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授课型硕士一般是2年制,而研究型硕士则是3年制。在学习时间上,授课型硕士明显要比研究型硕士更短。

2. 授课型硕士和研究型硕士,以后毕业拿的学位有什么区别吗? 无论是哪种形式毕业的,最后获得的都是硕士学位。不过由于学习的内容和毕业要求不同,所以获得学位证书会有“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或“Doctor of Philosophy(Education)”字样。

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在确定申请哪所学校后,接下来就是确定专业。很多学生会纠结于选校还是选专业的问题,其实对于留学申请来说,申请的专业应该优先考虑,因为选择合适的专业远比选择适合的学校更重要。 首先,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来选定。你是打算读完书以后留在英国工作还是打算回国发展?如果你想在英国找工作,那专业的选择就要慎重了,不要选择太过学术或者偏门的专业,这样对你毕业后找工作会比较有利;如果你是打算回国发展的,那么选择热门一点的专业也没什么问题。

其次,还要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来决定。比如你本身就对教育很感兴趣,想从事教育行业相关的工作,那么就选择就读教育学相关的专业;如果你未来计划移民,那么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相对冷门一些的专业,这样容易录取,并且顺利毕业。

四、如何准备申请材料 和国内考研需要准备的材料一样,申请英国研究生也需要准备好身份证/护照、成绩单、毕业证/学位证、语言成绩(雅思)、个人陈述、推荐信、简历等等。

五、申请过程及流程

1) 挑选目标院校和专业→2) 准备工作材料和递交申请→3) 等待录取通知书→4) 收到录取通知书 →5) 办理签证并赴英学习

聂小函聂小函优质答主

为适应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特区政府将发展研究型高等教育,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层次的高等教育,提高香港在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力,作为“知识型经济”和“资讯型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大了资金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促进了香港研究型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政府加大在教学和科研经费上投入

为应对1998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的严重冲击,特区政府自2000年开始,实施“质素提升倡议”,在教学和科研经费上,逐年加大投入,先后共投入308亿港元(其中特区政府资助146亿,大学配套162亿),用于改善大学的人力和后勤设施,增加学生的入学机会,拓展研究生和博士层次教育以及促进学术研究等。据2003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完成的评估研究显示,这一促进高校发展的重大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大学在教学和科研条件等方面,大为改善,教师和学生人数有所增加,研究生和博士层次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开始起步并发展加快,大学的学术研究和科研竞争力明显增强。

实施“名学者计划”、“香港学者计划”和“优秀青年学者计划”

特区政府于2001年7月出台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中的“名学者”和“香港学者”两项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名学者”计划,旨在吸引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来港教学和开展学术研究,为期五年,2005年又续推五年;特区政府在首五年中提供二点五亿港元的资助,香港的大学为其提供相匹配的资助,目前共吸引了124位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香港大学任教和参与研究。“香港学者”计划,针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40岁以下),并已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国际性的承认,目的是在学术研究上,吸引一批海外的高层次学者重回在港家庭团聚或在港开拓事业,并在港高校从事科研工作5年,并鼓励他们与本地的青年学者分享其科学知识和经验,带动本地研究人才的发展,该计划将在未来5年提供1.5亿港元的资助,目前已吸引31位有潜质和才华的海外学者来港任教和开展研究。“优秀青年学者”计划,属于特区政府在“优研计划”框架下,通过研究资助局实施的一项专门面向本地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旨在鼓励本地在完成研究生课程的青年学者,留在香港继续进行科研项目,在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提供6000万港元资助200人。

实施“优研计划”和“研究人才库”

1.由特区政府资助设立,研究资助局从1998年9月开始实施和运作(2003年开始进一步扩大实施规模),作为在香港资助年轻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政策。实施的目标是吸引应届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入研究生课程,接受研究培训,鼓励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初期阶段继续参与研究工作以及资助研究人员取得研究经验,留港发展事业。其经费的60%由特区政府支付,40%由高校支付,研究人员所在高校提供设施,并支付工资、津贴等。按研究水平共资助1000名优秀青年人才(内地学生也可申请),2004/05年度起增加到200名,在校学习期间博士生的最高资助额度为每年15.5万港元,研究导师的年度补助额为1500—7000港元。2005-2009年每年拨款1228万元。2009年底香港已有 792名“优研计划”成员和140名“香港学者计划”成员受资助在港各高校开展科研。2009/10年度,“优研计划”的成员人数为1475人,“香港学者”的人数为234人。

2.研究人才库。特区政府2003年6月宣布,拨款2000万港元,在18个月内扩展研究人才库,支持大学聘请8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同时,研究资助局提供500万港元的薪金配对,以吸引海外和本地的年轻博士到大学开展科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