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卫怎么那样差?
就疫情这3年,香港的医疗体制、公共卫生机制和市民卫生意识所展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让我这个在港生活了近40年的“老香港”深感痛心疾首! 1.封城太迟,抗疫不力 疫情一开始,内地迅速遏制住了病毒,武汉乃至湖北都实施了极其严厉的封城措施。
对比内地,香港并没有把疫情当做是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来看待,直到2020年5月,本地确诊连续数周保持低位时(每日不到10宗),才宣布封城。然而已经太晚,香港早已失去了先发制人的机会,不得不实施极其严厉的封关及隔离措施。然而,即便这样,还是出现了第三波、第四波……一波比一波猛烈的疫情,直到今天都没有彻底平息。
2.疫苗迟缓,接种率不高 在疫苗尚未出现之前,香港的疫情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扩散;而疫苗出现后,内地和香港政府均大力推广疫苗接种,以实现群体免疫的目标。然而香港的疫苗推进工作却遭到了极大的阻力,主要是源于民众对疫苗的疑虑(尤其是副作用的顾虑),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迟缓的分配策略,导致香港市民的接种率并不高,目前仅有约7成人口完成两剂疫苗的接种,距离政府的既定目标相差甚远。尽管内地与香港间的人员流动受限,但香港仍然频频爆发疫情,社会面持续出现输入病例。
3.制度弊端,防疫乏力 首先,香港特区没有能够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机构,在应对重大公共危机时,各部门之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政策相互打架等情况。其次,香港特区的立法会内部分为不同党派,议员们往往更关注自身选举区域的情况,而不是从整体上进行决策,因此在对政府的审核上力量分散,不能发挥立法会作为整体应起的作用。再者,特首作为行政主导的领导人,权力非常有限。最后,香港特区没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和行政资源来全面统筹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无论是建立方舱医院还是推行疫苗,都是拖拖拉拉,成效不够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