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鲁克学院录什么样学生?
从2017年加入WCA到现在 ,我一直在被问相同的问题“你是如何进入BU的”、“你是在哪个校区(美东还是美西)”以及“你的GPA是多少”。 首先,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我认为决定一个人是否能被录取的因素实在太多元且复杂了。 我将试着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并尽量把每个因素都量化,但是毕竟这些要素都是动态的而非线性加和的,所以量化结果仅供参考。 先给结论:我的GPA不算高(申请时未加AP/IB),托福不高不低,标化考试没有满分,社团活动、课外项目也少,但最终还是拿到了录取。可见对于本科留学申请来说,标化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远小于人们想象。
言归正传: 能考进Top50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不错的学术能力,而能否申请到满意的大学则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是否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是否对想要申请的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了解学校历史、文化氛围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找对了申请季的时间节点等等。
我本身是ACMD(美国大学本科数学最厉害的几个专业之一)的,按照道理来说应该很匹配,但是实际上到了申请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学校的math专业是不对国际生开放的(原因就不多说了,政治性很强而且很复杂)。这时候就需要申请者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面,去寻找适合的专业。以我在BU的同学为例,他们有的申请了CS然后拿到AD(有条件的录取通知书),然后在入学前选择了DSI(数据科学专业);也有的人申请了ECE(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在入学后选择了CS或者IEOR(商业与运输工程学院)。可见合适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唯一的固定解。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概念——“major fit“ 专业匹配度,这个概念听起来很虚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的匹配度不仅取决于所申项目的倾向,还会受到申请者自身背景的影响。举个例子,如果某个项目的math含量很高,那它对数学专业学生的匹配度就非常高,但如果申请者是学计算机的话,即便这个项目非常对口,它的匹配程度也并不是最高。所以说,选择一个与自己高度匹配的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申请者完成足够多的科研、实习、项目等硬件软件条件的基础上。
至于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我推荐大家仔细研究目标项目的课程设置,如果课程与自己的规划相符且感兴趣的话,那就基本符合“major fit “的要求了。 除了“major fit “之外,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软性的素材也要好好准备,比如文书、推荐信等。以文书为例,好的文书不一定要求文采飞扬或者字数达标,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招生官看到申请者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比如说,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申请者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有理有据地阐述出来。
同样地,推荐信也需要认真挑选推荐人,最好是能找到跟申请人关系匪浅并且在学术领域有建树的人撰写。这样一封推荐信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最后想说的是,不管是选择美本申请还是美研申请,越早准备越好。特别是想在申请季拿到理想offer的同学们,更应当提早计划,争取在每个环节都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