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公共政策专业好吗?

褚如再褚如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 专业本身不错,在培养人才上,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虽然开设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统计分析、计算机基础等核心课程,但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方法课程,对于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学习不够系统和深入;虽然开设了一些特色选修课,但也仅限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对于其他学科门类如金融、人力资源、会计等的涉猎不够广泛与全面,难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跨学科研究的需要。

(2)导师指导不够充分。每个导师所带的学生并不多,在科研指导和论文选题方面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但在其他方面就不能提供太多的私人指导和帮助了——毕竟导师自己也要做项目、写paper,也要参与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因此如果在读研期间想提升自我的能力的话,还是需要靠自己多努力。

(3)实习、就业机会欠缺。由于是新的专业,所以相关政策并不是特别完善,所能提供的实习机会也非常有限,而就业资源也较为寡淡,相比起本院校本科生的就业指导优势并不明显,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4)同学之间的背景差距较大。因为是一个新专业,所以招收的学生背景差距比较大,有本专业方向的,也有跨专业的,还有工作多年后重新考研的,大家学术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差异就比较明显,对于需要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业的同学来说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

2. 关于未来的规划

(1)继续读博深造。如果本人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并且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建议可以选择相关专业方向继续攻读博士,进一步深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就业。对于希望通过读硕提升个人职业发展路径的同学而言,公管专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公管的专业背景能够帮助学员顺利进入公务员序列,其专硕的学历也能让学员在晋升中占据一定优势。一些事业单位或者非盈利组织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公管毕业的学员也能够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现在国家对于公务员招聘进行了相应调控,部分职位要求报考者必须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报考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对于研究生应届毕业生会有一定优惠,但也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

(3)企业单位就业。随着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公管硕士毕业生在企业层面同样具有比较广阔的选择空间。 作为新兴的专业,现在各个高校对于MPA的培养体制还处在不断改进过程中,希望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司徒聿昉司徒聿昉优质答主

公共政策专业好的院校有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公共政策专业毕业以后可以从事政府、教育、企业等机构从事研究、管理、教育等相关工作。公共政策专业主要研究公共政策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理论,公共政策专业课程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课程。

公共政策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社会学、社会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等宽广的学科知识和能力。

专业培养规格

公共事业管理者既需要具备政府管理人员的素质,又需要具备社会公共服务人员的素质。作为政府人员,应具有政治家的素质;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具有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作为一个社会事业管理者,应具有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政治家与社会工作者素质的有机结合,使公共事业管理者既不象纯技术人员那样缺乏行政决策能力,又不象纯粹政治家那样缺乏社会事业的管理经验,从而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具有明显的职业优势。

知识结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要求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这些学科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是不可缺少的。就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前的设置情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者的管理素质主要依据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来形成和培育;经济、法律等素质则依据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内容来形成和培育,而应用写作能力主要依据该专业课教学来培育。

技能结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除必需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技术思维以外,还应着重于学生管理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主要管理思维方式应包括科学分析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管理思维方式两方面:科学思维的训练内容应包括管理思维的精确性、逻辑性、实验性和预见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内容应包括管理思维的发散性、聚合性、怀疑性和批判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