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中学分制?
高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配套政策之一。 简单地说,就是高中学生要修满一定学分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才能毕业并参加考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各有不同的功能。
其中,学科课程部分共设置了14门必修课,即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含计算机应用基础)、通用技术(含劳技)、音乐、美术等,每门都确定了学习科目、学业要求、学分及教学建议等; 实践课程则设置了研究性学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分别提出了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并明确了必修和选修的要求。 上述两类课程,各有其对应的学期安排,以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实施。 另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还提出了对校本课程的建设要求,鼓励学校开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
当然,这一改革方案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文件来落实,目前教育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 高中学分制管理其实是在原来高中毕业证发放制度上的一个变革,原来的高中毕业证的获取只需要完成必修课程的课业要求即可获得,而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引导高中的课程设置朝着更加科学化、现代化、适合人才选拔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