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学校为啥要有农场呢?
在谈到华德福学校时,人们总会提到“农场”、“园艺”这些词语,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华德福学校的代名词。那为什么华德福学校会有农场呢?这得从华德福学校创立之初说起。
1890年的欧洲,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社会矛盾突出。卡尔·威特(Karl Witte)作为德国著名教育家,他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与传统的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育相反的一种教育思想—华德福教育。在他创办的华德福学校里,没有教师板书的课堂,没有刻板的班级概念,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每天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学习和生活。 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体验,学校里设立了纺车室、木工坊、陶瓷室、生物园等,让学生动手去做,去体验生活。
华德福学校还强调艺术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是获得心灵启迪的重要渠道。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有音乐、手工等艺术课,还在每天的例行活动中安排了“静心”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学生们可以随意地演奏乐器、创作绘画或者进行其它艺术活动来放松身心。
当然华德福学校也不是没有争议的。有些人就认为华德福学校的这种农场式的生活方式很难让学生们适应未来的高科技社会。 但是华德福学校的创始人卡尔·威特并不这么认为,他在书中写道 “如果我们想要培养真正的人,就不应该把他们单纯当作未来社会的成员,而应该让他们现在就像社会的成员一样。如果他们不先学会如何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生活,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去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呢?” 所以华德福学校设立农场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提前体会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技能。通过耕种、放牧、养殖、收获,华德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通过搭建房屋、制作家具、编织工艺品,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通过参与家庭日、举办艺术节、策划户外拓展,孩子们学习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共事。
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华德福学生的这些实践项目已经经过了改良,但仍然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世纪30年代,当华德福学生来到农场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学习知识,而是深信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其中学到了超越学科界限的知识,也体会到了自然界的魅力。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真实的体验,华德福的学生们在将来才能更容易融入社会,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