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红磡隧道如何修建?
这就要说到30多年前的事情了,1984年以前香港交通部门一直想修建一条海底隧道来连接屯门和元朗两地,但是因为技术困难,一直未能如愿。
到了1984年,为了迎接中英两国首脑会晤,他们终于决定开工建设这条道路。因为要从港岛向北凿穿山体,再经过深海沉管施工,最终才能到达元朗区,所以工程之浩大、难度之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不过当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怎么把隧道建成一条“单行道”。因为从港岛方向开来的车辆要在隧道内右转至元朗一侧,而元朗方向开来的车辆则须在隧道内左转至港岛一侧。如果两条车道都同时双向行驶的话,那么由于隧道内车辆的行驶阻力比较大,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所以当时的设计方案是在左边行车道外侧,用钢板制作成一条“单行道”,让车辆在通过隧道时只能在外侧行车道上行驶——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红磡隧道“一边通车、一边修路”的奇观。
不过这样一来,在隧道的两端出入口就造成了左右车道无法完全通车的尴尬局面,为此交通部门专门设计了“U”型的转向车道,使得进入隧道的车辆必须左转一圈之后才能进入隧道,出来时也须右转至原来的路面上。
香港市区有东西两条跨境行车隧道,东隧为东区海底隧道,西隧为西区海底隧道,均可来往香港岛与九龙。而连接新界和九龙的,则是位于九龙界限街以南、观塘汇处于以北的红磡海底隧道。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实施新界北区扩张政策,导致新界人口与车辆急剧增长。当时,连接新界和九龙只有过海大桥一条通道,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且遇上坏天气时易受阻,因此,香港特区政府于1983年决定兴建红磡海底隧道。因路线在维多利亚港较浅的部分,采用沉管方式建造可比挖隧方式节省费用,因此该隧道采用沉管法建成。
红磡海底隧道全长2公里多,其中海底部分345米,分为两条行车双线管道。由于隧道内空气流通差,为安全起见,禁止15吨以上的车辆和摩托车驶入。隧道设有完善的机电、消防、交通管理及通风等设备。
红磡海底隧道于1985年初开始动工,1987年9月隧道已全线贯通,同年底完成隧道土建工程,并于1988年8月正式通车。它的建成使得新界和九龙、香港本岛3个区域连成一体,大大缓解了当时过海大桥的交通压力。
此后,随着九龙东九龙湾码头拆卸,原码头旧址辟作基建用地,在该处兴建的汇处于与红磡海底隧道毗邻。汇处于包括商贸楼群及行人天桥系统,透过行人天桥系统,从汇处于可通往九龙红磡区及新界观塘区,汇处于亦连接红磡海底隧道两端的出入口。后来,为使汇处于发展更臻完善,港府在1996年至1999年间在汇处于再兴建红磡绕道。红磡绕道为一条双程分隔行车道路,全长780米,贯通于红磡海底隧道两端的人工岛之间,位于汇处于商贸楼群之上,在其两端与弥敦道及马料水道路相接,为九龙半岛另一条通往观塘的新路线,与红隧及港铁红磡站组成一个交通及运输综合体。